-
-
UCL TESOL-In Service ;
-
UCL Applied Linguistics;
-
爱宝教育;
-
爱宝TESOL;
其实最开始还打算申请KCL的TESOL,文书和WS都完成了,但放弃申请,最终选择是UCL-In Service。原因是: 1、 UCL的QS排名更靠前,且伦敦的地理位置吸引人
2、UCL的Tesol -In service 明确要求需要有两年以及以上的工作经验,所以觉得没有“浪费”自己的工作经历,也能给自己后期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3.最后放弃kcl也是因为ucl的录取很快就到了,大概是11.11递申请,11.17收到了offer,综合之下选了UCLTESOL-In 。
接下来就是这个专业的就读体验,正如它的录取的构成标准要求的那样(需要我们有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所以对TESOL-In专业课的必修上和专业选修课的选择上,与普通无工作经验的同学会有较大的差异,可能选修课会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必修课就相当的有指向性,要求性会更“职业性”。此外,一学期设置一共有十周,还有一周是阅读周,每一周课前都会有大量的文献要去读并且完成moodle也就是专业网站上所指定的任务,带着任务同时去读完所有的文献,在课上更多的是将你读完的文献进行反馈、总结、讨论,老师给你提出总结并回答大家在moodle上提出的问题,提出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时间也非常多。
第一学期会有两门必修课和一门选修课。
两门必修课第一门叫Fundamentals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就是二语教学基础,这一节课对于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和教材设计等方面其实都有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之前参与过教学活动,甚至教材设计这样的工作,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反思总结和不断的拔新的过程。Fundamental这门课的期末论文是用课堂上所讲过的理论选择一个方面。并选择大概六页左右的教材进行客观的分析,用所适配的理论写出一篇critique。
第二个必修课是一整年毕业论文的课程,这个课程是全院一起上,所以不能够区分 ,所以这门课不再赘述。
选修课的选择,第一学期有一门,第二学期可以选两门选修课,而这些选修课当中可圈可点的是其中有一门课叫materials development,翻译过来就是教材设计与研发,这是仅限于将应用语言学与tesol In-service的同学才可以选,而在实际上课过程当中,与同学的讨论当中,也发现有tesol In-service有工作经验的同学在教材的设计和反思以及课堂参与度方面会有更多自己的见解。在课上会参考并且讨论很多教材设计的实际案例, 提出优点和缺点并结合自己课前阅读的理论进行criticize,最后的课程assessment 是自己设计一门八小时时长的期末论文并且对于自己设计的教材进行阐述,理论依据和设计思路等等。
除此之外,我还选择了Multimodal Communication多模态模式分析,以及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二语习得这两门选修课,因为每个同学的选修课不一样,所以我只能分享一下这两门选修课的就读感觉: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多模态模式分析,这门课当时没有被学长们推荐过,但是我当时看到能够研究类似语言学➕图像/gestures/文字/音视频等等在教育/医学/广告中的作用(也意外在小红书搜到了这个博士点:多模态话语分析,更坚定选了这门课) 也看到其他跨文化专业的往届学生分享类似课程的就读体验:细节任务多➕趣味/实践性强➕各种媒体的转录。在就读的第二学期来看,这门课的体验感不太好,具体来说就是课程leader的授课不太清楚,课前准备不足,如果自己仔细钻研还是能获得一些乐趣的(比如研究各种文字/声音/图像/眼神动作/光影/镜头等在宣传片中的作用)。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是纯理论,可能会枯燥,但是是写论文的方法论基础会有用到,平常会有每周的小组对于本周阅读的一篇文章presentation,最后的期末assessment是写课程中提过的内容的literature review。
最后,tesol-in的生源也很让人惊喜,从国家上说,虽然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大陆,但是另一半还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尼,老挝,英国,日本,韩国, 选修课上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同学;从年龄上说,从工作三年四年到工作十年以上的同学都有,大家的工作也不都是教师(公立,私立,机构都有),例如还有口译员,教材编辑,政府教育部门等等,和大家沟通工作经历会让人有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