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大学比较文学就读体验
-
专业名称:
MSc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比较文学
专业链接:
https://www.ed.ac.uk/studying/postgraduate/degrees/index.phpr=site/view&edition=2021&id=173
#专业介绍Comparative Literature在院系上属于LLC(School of Literatures, Languages & Cultures),Subject Area属于English Literature的门类下,算是个比较小的项目,人数差不多六七十人(因为必修课的tutorial是分成两个teams来上的,看不到另一个team有多少人,但是大概估算一下,微信群(中国学生)40来个人,WhatsApp群40来个人(外国人+一部分中国人),去掉重合部分应该是这么多)。
友邻专业是Literature and Modernity,论文写作课(第一学期是Research Skills and Methods,第二学期是Research Skills and Problems)的tutorial都会一起上。pt(personal tutor,类似班主任,在学业上有问题可以发邮件问她)人很nice,回邮件很快很及时,就算解决不了问题也会为你加油鼓劲(?)。
宝贵的为数不多的自习体验
个人认为选择我们这个专业的人都很热爱文学,多少有点理想主义,毕竟作为纯文学专业的学生,每周课都需要接触大量的文学理论、文学流派和研究视角,跟应用性质的内容是绝缘的。
在我接触到的同学中有人会在instagram上写诗(ig是适合发表诗的地方,这件事让我很惊讶,在之前我以为这是照片分享的社交平台,但这位诗人朋友告诉我写诗发在ig上也会得到很多response),也有很多国内的同学会写自己的公众号,分享自己的原创作品、读书感想以及生活手记。我很喜欢这样的气氛,文学让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宽广。
另外本专业的人的确大神很多,不管(我个人感觉)多难读的材料都能有人跟老师讨论自如,也接触到了很多在国内从来没听过的研究方向和问题。而且学习氛围很好,大家都很互相帮助,经常会在群里分享有用的消息和网站,WhatsApp群不管问什么问题都有外国同学热心回应。
粗略调查了一下国内同学的本科专业多数是英语专业,英美文学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自top10文学院的大神也有很多。我猜想会有不少人正在奔着读博、当老师、继续做研究这个目标努力的(反正我自己是这样规划的)。
#课程设置
必修1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iterary Study
录制好的lecture+线上tutorial。第一学期上了半学期的线下tutorial,第二学期lockdown之后全部转线上了。主要介绍了比较学者们(comparativists)进行的各种比较实践是如何定义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学科领域。课程目录是比较文学、跨媒介(包括文学与电影,电影改编,文学与音乐)、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生态批评、世界文学、跨语言、证言屠杀研究及伦理学(以二战集中营为例)、生态政治、精神分析、俄国形式主义、非洲研究、数字和离散文学。
每节课以一两个批判性文本为中心探讨该领域如何以及为什么成为一门学术学科、历时思维和同步思维是什么意思、影响比较文学研究的辩论有哪些,具体问题诸如文学如何在语言,单词,声音,图像之内或之间发展?电影等相关媒体如何塑造我们相对思考和分析文学的能力?当比较主义者考虑例如女权主义或后殖民主义的关于作者身份,读者身份和文本传播的观点时,有什么危险这些问题。
每周的lecture由研究该领域的教授们录制,一学期会跟很多教授萍水相逢,有英国人也有法国人(通过口音识别出来的),看姓氏可能还有德国人,俄国形式主义的老师是俄国人,老师的国籍还是很多样化的。会留下一些思考题在tutorial上讨论,但是他们不参与tutorial,所以没办法亲自跟他们交流。tutorial从头到尾都是是由一位年轻男教授(Alexander Fyfe)负责主持的,teams线上举行。虽然他本人是从事非洲研究的,但是毕竟我们学的这些流派理论都算是比较基础性的所以他都有所涉猎,大家很自由地举手发表观点。Alex不是特别好玩的那种老师,比较严肃,不喜欢开玩笑,但是每次你回答完他都会很真诚(敷衍)地reaction比如“interesting——”“that’s a very good point” “I think you’re right”之类的。
Assessment没有考试,只有论文,期中是一个1000词的short essay,占30%的分数,从学过的领域里选择一个方向,要对学过的批判性文本有所应用,要求相对较低;期末是3000词的essay,占70%的分数,对格式结构等要求更为严格,批改也更加细致。没有小组作业,也没有课堂表现分。
给分是因人而异的吧,总体比较严苛,我个人感觉期中分数很少超过60分,期末反而在60以上。
必修2
Research Skills and Methods/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blems
录制好的lecture+线上tutorial。统归为论文写作课。一个比较粗略的教你如何写论文做研究的课程,从如何查文献到如何做文献笔记到论文如何组织结构,会要求小组根据每周课的进展做一些训练然后讨论。上学期分为两个作业,期中30%,写对一篇批判性文献的批评,五百词;期末70%,写两千字的annotated bibliography,可以以必修课期末论文为中心,组织十篇文献,确保来源、形式符合要求(几篇专注、几篇期刊、几篇博士论文,必须是peer review过的等等)。
下学期的作业基本是为了最后的毕业论文做准备,一个presentation占30%,介绍一下你准备做什么研究,有什么背景和前景,如何组织论文思路,有什么问题和困惑,录制之后上传。然后就是毕业论文的research proposal,3000字,占70%。老师是Adam Budd,据说是学术方面很牛的一个人,下半年不教我们了据说是因为要去写书了,但是个性也怪怪的,给分给评语很飘忽,有的给的很高写了很多鼓励性评论,有的就濒临挂科或直接挂科。跟同专业一个很牛的外国同学交流了一下,他表示自己的分很高,但是他觉得feedback完全没什么建设性。
选修1
Critical Theory: Issues and Debates
录制好的lecture+线上tutorial。个人认为是工作量比必修课只多不少的一门选修,而且也是纯理论研究型的课程,以“什么是批判性理论”展开,课程包括形式与批评、历史与批评、阐释学、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话语。个人感觉教授Alex Thompson真的非常勤恳博学,人也很nice,lecture每次都很长,有小组作业(把老师留的课前讨论题的结果和困惑整理出一个notes发布到discussion board),过后还会根据我们小组作业录一个又很长的反馈视频。每节课都要对比阅读两到三篇很长的reading,课上讨论感觉很困难,用中文完全理解都尚且不易,更不用说用英文,尤其是后面福柯还有德里达等人的著作,在不太清楚研究背景的情况下更是加倍困惑。上这门课感觉是痛并快乐着的,痛苦过后的收获更加格外珍贵。个人感觉这节课像是文学理论基础课,适合对文学理论的框架大致有了解但是又希望巩固和深化的同学选。
我在本科的时候上过一门课是文学理论相关的,老师把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沿革大致介绍了一遍,让我对文学理论有了粗浅但相对全面的了解,对上这门课有很多帮助,不至于非常懵。但是就算没有体系化的认识也没关系,读reading的时候善用中文译本会很大程度上帮助理解,我上课的时候因为想多锻炼自己一下所以不想去看中译本(有的reading的确是没有中译本),然后就啃得很困难,后来写论文的时候阅读了中译本感觉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在理解上会提高效率。
论文同样,30%+70%,期中是1200词的论文,期末3000词。感觉老师对我们并不满意但分数给得还可以,认识的人基本都是60+。
选修2
Contemporary Japanese Cinema
录制好的lecture+线上tutorial。教授是Chris Perkins,比起film研究更像是日本社会研究。以电影为蓝本研究背后透射出的日本社会现象,以及它们出现的原因。老师会要求大家每周写一个视频截图分析发在teams的讨论版上(非强制)。tutorial针对lecture的问题和大家po的analysis进行讨论,氛围很轻松。assessment是一个20 x 20的pechakucha presentation(30%)加一个2500词的essay(70%)。
#毕业论文情况
2020年底pt就让我们填了一个毕业论文意向表,然后根据这个意向表分配导师,后续有转变和改动随时联系pt。但是我们项目,至今,还,没有,分配导师!! 论文课上pt已经委婉地告诉我们了导师的专业方向不一定会跟我们交的论文选题完全符合。所以这一项暂无法提供太多消息。导师说是一月底就该分到,但是离谱的是到现在都还没分,也许四月会分到吧(祈祷ing)!
#生活及宿舍情况介绍
01
生活
乔治广场主校区。只上了半个学期线下tutorial,教室很大很空。主图很不错,上过几次自习,借过一些书,虽然座位比较难约但提前预约也是机会蛮多的。每个桌子都以颜色+世界各地的城市命名,可惜宿舍离的太远没机会常常来自习。meadows不管是晴天还是雾天都是那么美。
02
宿舍
Pentland house,很远的学校宿舍。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这是全新的公寓,但完全没有装修材料的味道,应该晾了很久,有幸成为第一批入住的人。
木质地板很喜欢
巨大的桌子也很喜欢
明亮宽敞的厨房和沙发
也很喜欢
隔音一般,在走廊上可以听到一点点房间里的声音,楼层之间太吵了的话也互相听得到,但是我运气比较好住的flat很安静。暖气分三档调节,供暖分时段,晚上十二点停掉,第二天六七点开,中午再停掉一段时间,我一个怕冷的人都觉得很暖和。
“
床型房型都可以选择
一米二的床 柔软的床垫
睡起来有种家的感觉
独立卫浴应该就不用说了
比起去过的主校区附近的校内公寓(比如Richmond),我们这个楼的外国人很多(Richmond感觉里里外外电梯里走廊里遇到的都是中国人),跟外国室友分享食物、聊天、一起看电影,发展良好的友情,是很有趣的事情。而且便宜,large型号的公寓一年六千多镑。
缺点就是远。其实也没有特别远,3、30、33(公交站脚程三分钟)、35(两分钟)都可以直接到主图附近,车程二三十分钟。但是步行的话的确远了点。如果有早课的话住这里会比住城里麻烦,但是现在全是online所以这点缺点也可以忽略不计了。还有一个小缺点是reception下班比较早拿快递全看运气,但大部分情况下上班时间还是可以拿到的。
周围大型小型商超都很方便,asda,ms,aldi,iceland,poundland,home bargains应有尽有,脚程不超过五分钟。两家中超Matthew’s和星光远了点,十五分钟脚程,Matthew’s价格相对便宜,一路上还可以观赏leith河的景致。中西餐馆很少,麦当劳有,domino pizza有。很安全,周围都是居民区,超市平时人也很少,除非周末天气特别好大家都出来晒太阳采购。因为人少所以从来不需要排队限流进入,逛超市体验极佳。有一个saughton rose garden可以遛弯,季节原因还没见过玫瑰开花的时候。其实这附近的大路小路上坡下坡都可以转转,顺便观赏别人家的院子和草坪,陶冶情操心旷神怡。
有一次大概是除夕前一周的时候,每天都下大雪,积雪很厚,约几个楼友一起去中超的路上又下起雪来了,而且下得很大,平时我们会走马路效率比较高,这次为了看雪走的是leith河畔的walking path,会经过一座桥,桥沿着楼梯往上走到第二层居然又有一条人工小河道,已经冻住了。第一次知道有这样的地方感觉很神奇。虽然雪下得非常非常大路也很滑,但是雪景真的很美很难忘(主要我家乡冬天也不太下雪),也有很多居民牵着狗狗出来踏雪。又一次感叹不只是人尽皆知的景点值得看,爱丁堡每个意想不到的地方都有可能藏着特别的景致。
01
是否看过其他朋友的宿舍?
只去过Richmond,感觉走廊好长好长啊,晕头转向总是迷路,去过几次都找不到朋友的宿舍在哪。厨房也小小的。另外我不太喜欢房间里有地毯,不过英国大部分的宿舍里其实都是有地毯的,所以相比起来我就对自己的宿舍更加满意啦。
但是出门就可以去到meadows、主图和亚瑟王座的确非常羡慕。周围商超也有很多可供选择,在这里肯定会更能体验到“生活和消费”本身。但是鉴于我是一个对环境的舒适度要求很高、对物质享受要求很低的人,又喜欢宁静地独处,所以再选一次还是会选择崭新宽敞而宁静的pentland。
#毕业后方向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专业群只有我们这一届,目前很惨还没找到学长学姐。据说这个专业的国人一般还挺少的,没想到今年这么多。我个人的规划是gap一年申请国内的博士(感觉在这边匆忙地读一年,没有发刊,申请博士担心会没有导师要。另外想仔细想想自己到底想研究什么。但是理想状态还是能直接申到是最好的。),然后毕业之后去高校任职。比起国内的汉语言专业或英语专业授课,比较文学由于具有强的双语实力、文字运用水平和写作能力,结合本科阶段的专业积淀,从事文学翻译相关行业,以及编辑和出版行业都会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基于“比较”这一特性,涉及跨文化、跨语言、跨媒介等性质的行业都可以涉猎。
#在英国学习的最大感触
作为中国人,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写作水平跟欧美的同学比起来实在是差了不止是一条街,十二年的应试英语教育甚至大学本科四年的英语教育还是不足以让人适应欧美的学术体系。
读了reading以后才明白雅思阅读实在是小儿科,高考英语满分又如何,曾经的光辉全都要抛弃,重新埋头苦读、艰难适应。
有阵子陷入了一些对于词汇理解的恐慌,好像每个词都不是从前学过的那种常见的意思,于是神经过敏地逐个查阅,然后还是很迷茫。总是在泛读和精读之间徘徊不定。这些都是很消耗心力的事情,但是也没什么办法。
爱大的确很强大,虽然由于疫情原因很可惜不可以跟授课的每位教授面对面近距离交流,但还是可以体会到文学学者们深厚的功力与底蕴,以及一种属于文学学者的人文关怀和学术态度。但是身处一个英语国家的文学研究重镇还是无可奈何地感受到了一种西方中心的学术体系,它很显然不是一种强悍的拒绝和轻视,而是一种包裹在语言以及学术话语体系下的忽视和隔离。东方究竟该如何发声?汉语言文学怎样建立自己的体系?这让我感到很惆怅的同时又生出很多责任感。
#爱丁堡生活体验
1.只要天气好,不管是不是工作日,大家都会兴趣高涨地上街跑步遛狗享受阳光。
2.天气很极端,雨瘾者对此感到非常快乐。记得2020年底的时候有一阵子经常下冰雹,半夜三更的时候冰雹噼里啪啦敲着窗子,听起来有种要把楼拆了的架势,躲在被子里很有安全感。
3.到处都是风景,不管是市中心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小巷还是稍微郊外一点的河流和远处的群山都很有味道。花个半小时四十分钟坐车去另一个城镇转转,或者专门跑去灯塔啊海边啊,包个车高地天空岛啊,幸福感就更是另一个级别的了。自然景观真的太有治愈力了!
4.衣服的码数真的大,能买小号绝不买大号。只网购过h&m和m&s。h&m(apparently,现在对于中国人来讲已经凉了)的衣服真的丑丑的,不是黑五打折根本没兴趣,女生的话我觉得体型正常或偏瘦的话8——12码已经足够了,最好买小一号,尤其是裤子更不要买大,裤腰会很肥而且没有可以扎腰带的地方。m&s的衣服我觉得还ok的,比h&m没那么粗制滥造,设计会好一点点,依然,按照尺码对照表,能买合适的就不要买大一码!疫情期间的网购的都是大型快消品牌,遵循能穿就行原则,实在是太想逛实体店了。
5.在服务行业,绝大多数人都非常热情,我个人是没有感受到过对亚裔的敌意的。我们公寓外国人很多,大家都能友好相处,节日会发贺卡和小礼物,人很好的工作人员过生日还有人做了个信箱收集大家给他写的生日祝福搞得他很感动。
在我们公寓楼还是发生过一阵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波的:情人节的时候有人在楼下自习室贴了一张纸,i have a crush on… 下面标了各国家的国旗,算是一个匿名表白的空间吧,本来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但令人无语的是打印那这张纸的人把中国国旗和香港行政区旗分开了两行打印;大陆的学生们看到之后在WhatsApp群里表达对这件事的疑惑和不满,有其他国家的朋友立刻表示,这真的很不好,我去帮你们把那张纸拿掉吧;RA也表示,这样的活动本来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伤害到任何群体的感情,那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但是的确也有人在群里说,站哪边都会伤害另一边的感情,你们不要在公开场合讨论这种有争议的事情不就完了,看似很理中客其实是在轻视中国人表达诉求的权利;也有其他国家的人试图用别的话题转移注意力息事宁人,但我觉得如果真的跟着他们笑笑就完了不再计较,以后中国人的诉求还是会被轻视,所以虽然不能总阴阳怪气死咬着不放,但一定要坚定地维护自己正当的诉求和利益。
在这个外国人很多很活跃的地方我还是学到了很多的,尤其是勇敢发声这回事。之前我们宿舍的音乐室说要开但是什么设备也没有,健身房据说也很令人不满意,就有外国楼友发起了退宿舍费抗议活动,收集签名和学号,联名信发了好几轮,虽然处理结果是“别管你说什么,这钱我就是不给你们退”=_=||,但是这种不忍气吞声的确是中国人该学习的。刚好这阵子外国社交媒体上又在stop asian hate,心情就很微妙,作为“爱好和平”四个大字写进民族精神中国人中的一员,是时候勇敢起来了。
#关心的Q&A
Q1
专业作业多吗?经常熬夜写作业吗?
作业不是很多。认识一些其他专业的同学,好像总是要参加一些workshop啊之类的,课也很多,但是我们除了三节课+tutorial之外就没有别的workshop了。可能基于专业的性质我们比较需要时间反思和冥想吧(笑)。必修课作业除了前述小组讨论的notes之外没什么作业,选修课看老师心情,我没有遇到过平时作业很多的选修课。熬夜写作业的话,如果是assessment一个接着一个那可能会熬,像我们这样一学期六个ddl(三大三小)的,如果时间安排得合理早点开始准备的话其实熬夜是没什么必要的,如果是拖延症患者那么熬夜概率+50%。勤奋努力求知若渴的小海绵,总想在能力范围内多学一点再多学一点的话,那么熬夜就不再是熬夜,是为创造更开阔的眼界而进行的幸福而伟大的奋斗。
Q2
挂科率如何?
拿到merit或distinction的难度大吗?
挂科率还是挺低的吧,但是也没专门去问谁挂了……个人感觉中国学生拿70+的还是很少的至少我没问到过,多数还是五六十分。有两个课上参与感很强的英语母语者都是70+,别人不太清楚了,其实Native Speaker也有明显在划水的哈哈哈。
Q3
总人数与中国学生比例?大小课比例?
关于学习方面是否还有其他可以介绍的?
鉴于只有两节必修,所以算是一节大课(跟modernity合上的论文课)+一节小课(一班人拆成两个tutorial)。选修人更少,我上的两个选修都只有十几个人,中国人占一半。本专业人六七十人,中国学生占一半,我基本上都加了好友,但是因为我住得远而且tutorial要隔安全距离坐所以没什么交流,基本上是网聊和点赞之交,个别聊得来的朋友会约见面一起吃个饭或者坐车去郊外转转。住得近的同学应该是更方便联系、一起约自习和出去hiking吧!有的同学有过下了tutorial去跟外国同学喝个茶聊聊天的经历,但是也不太频繁。我们专业lockdown之前在蜀湘门第聚过一次餐,自愿参加,只来了五六个人,但是大家聊得蛮开心。我跟同一个宿舍的外国小哥也见过面聊过天,很可爱也很有内涵,但是由于宿舍后来管控严格了flat之间不能串门所以就也没再见面。还是很可惜不能跟大家有更多学术方面的交流学习。
选修课内容是很丰富的,中国近代文学、颓废主义、lgbt文学、奇幻文学、俄国文学,电影与导演、存在主义,总之文史哲电影音乐相关应有尽有,很可惜每学期只能选一节。大家都是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从各自擅长的领域给出观点,互相碰撞和启发,很有收获,如果是对文学或者相关艺术感兴趣的同学,应该会觉得受益匪浅。鉴于我没有选中国文学,所以不太清楚喜欢中国文学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的了解是什么程度,但是在日本电影选修课上我很惊讶有英国人可以说日语说得这么好并且这么喜欢日本文化。也看到了一些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讨论《未麻的部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没有追星文化的欧洲,欧洲人就很难理解亚洲娱乐公司的造星模式,觉得是一种很极端的物化。但是总觉得内容不是很深入。
虽然reading会让人了解到很多新的知识,但是讨论课一节只有五十分钟,轮流发言,加上语言障碍,大家很难传达出一套包含个人倾向并有效结合学术理论的完整观点,也很难就一些问题进行一些不浮于表面的探讨,多数是表达个人想法和个人感受,以及举例证明一些问题确实成立。在对理论的讨论上是收束型的,点到即止,不够有创新性;在对现象的讨论上又是发散型的,但我个人觉得三个例子跟十个例子没有什么本质性区别。我觉得理论和现象讨论模式应该反过来才对。但是大概在这种上课模式下效率跟深度不可兼得吧。
Q4
爱丁堡生活体验感如何?
虽然爱丁堡很小但很有韵味。疫情lockdown很大程度限制了出行,无法参观看展逛街购物,多少还是有点遗憾。希望来年情况可以好一些吧。
Q5
Anything else you like to share?
独处很好,与人交流分享也很好,求同很好,差异也不值得恐惧。我很享受这种开始一段全新生活的感受,仿佛是一个天然的“重生”的契机。如果可以,希望大家能多多享受独自料理生活这件事,从日常琐屑中发现美和意义。这是我在爱丁堡生活了半年多之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写这个就读体验的过程中神奇地感觉我真的比我想象中更喜欢这个专业和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