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申请
-
- 什么是轮转?
轮转(Rotation),是现行部分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部分大学的结构化项目等培养博士生的一种模式。与字面意思一致,博士生在第一年需要在几个实验室轮流待一段时间,以此来进行学生和导师的匹配,便于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选定实验室之后会进入特定的实验室进行培养。下面我们以斯坦福大学的轮转来进行简单的了解:
轮转体现了校方对自己培养制度的绝对自信,是方便学校挑选有潜力的学生进行培养,把教授的时间节约出来,以便其专心用于科研。同时也保障了校方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初衷,也帮助学生找到教授接收。1)对于出生名校,硬件突出,软件不行的塔尖的那批学生来说,轮转对于他们是有利的,2)而对于非名校,或者名校里面硬件不突出,软件还行的学生会很吃亏。因为在applicant pool里面肉搏的过程中,你的profile很有可能在刷硬件的时候就被PK下来了,校方根本看不到你的软件材料。(出生名校,软硬件都厉害的这类影响不大,不过在竞争顶尖高校时也会存在这个问题,掉入第一类或第二类里面。)
轮转一般不是必须的(也有极个别学校说是必须的),导师和学生双向同意,可以免除轮转直接进入实验室上手做课题。轮转的资金主要是由学校和院系出,教授不出或出少量,视发给学生的奖学金类型而定(RA,TA,Fellowship对应的出资方不同)。
Committee审核
Committee审核比较有趣。Admission Committee一般由教授和学生组成,数量各个学校不同,有几个到几十个不等,每年committee会换人。Committee有可投票的成员和不可投票的成员,录取学生由committee投票决定,每届Committee都有chair或者director,具有很大的话语权。正常committee成员会跟学校签订保密协议,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向外透露招生环节和标准。
PHD套磁
也许对于大部分DIY申请者来说,套磁仅限于教授。而对于专业从事申请的咨询师来说,套磁绝不是仅限于教授。套磁的对象可以是学校小蜜,教授,也可以是在校的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套磁对于申请的影响不同。
在早期阶段,往往我们会与学校录取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了解上届录取学生的平均硬件情况,录取华人学生的数量,今年打算的招生数量等。这一步是大部分学生和DIY申请者忽略的环节,但却是对于选校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进行了这个环节,你就可以了解到在美国博士的申请中,也许一个系一年只招10几个或者几十个博士生,而其中中国学生的数量仅有0-几个。那么申请者可以自行把自己放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华人申请者中排个位置,是否能够排到那么几个里面去,也就可以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帮助到选校。
同时与工作人员保持联系也可以帮助到后续工作的开展,因为有一些学校的博士初选是由他们进行的。当然,他们在申请季非常非常忙,如果不是特别必要,还是不建议去叨扰他们。一点鸡毛蒜皮的,完全可以自己善用搜索引擎解决的小事也去找他们,会适得其反,让他们不愉悦。
其次,中期可以与教授取得联系,这部分的作用可大可小,具体视套磁老师的情况,以及套磁的深度决定。大部分学校的教授目前已经形成了模板式的回复,如果你录取,我欢迎你进我们实验室。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教授的赏识,被直接从pool里面捞出来录取。
最后,可以与本校的学生套磁。了解该校该专业的学习情况,导师情况等等,为入学后的生活做打算。目前大部分学校已经注意到学生的这个需求,一般录取后会邀请学生进行campus visit,近距离的体验校园生活,为学生直接介绍该校的特点,特长等等。如果没有campus visit或者无法参加的同学可经由套磁一窥该校的学习和生活,方便后期抉择哪所学校入读。
套磁是否有用
综合来说,套磁肯定是有用的,但不一定是任何一个教授都有用。上面我们分别介绍了各个不同阶段的套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以几个学生的经历来重点说一下与教授的套磁是否有用。
1)第一个学生的套磁对象是Graduate Admissions Director,实践证明有用。该学生各种条件均是中上,有牛推,牛推给他推荐了美国某top3大学他要申请的专业的Graduate Admissions Director,说他在要人。学生就发了个信过去问问,之后就是skype 面试,面试的只有这一个教授,面完就录了他,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给的是最高额的奖学金fellowship。
2)第二个学生的套磁对象是系主任,实践证明有用。该学生语言考试非常艰难,考过很多次,雅思也只能考6.5分,GRE306分,套磁时联系上一个学校的系主任,让她申请,申完就录了。
3)第三类我们讲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在套磁时被一个老师看中,看中的原因是好像通过学生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于是在硬件没有达到学校minimum requirements的情况下力排众议,收了他。值得注意的是,该教授既不是系主任,也不是admissions director,是一个没在committee里面的教授,但教授科研实力强,经费充足。Committee推荐的名单上没有该学生,教授从pool里面把学生捞了出来,发了offer并给了奖学金,拿到了top30的学校全奖。第二个是学生非常优秀,教授是一个刚到该校的教授,学校打算帮助其组建实验室,教授挑中的人就会发offer,这个联系上的老师也发了offer。也就是说,如果教授足够想要你,即便不在committee里面,也可以跟committee博弈,进而录取你。
4)第四类是大部分的情况。70%左右的学生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跟老师联系时,老师说让直接走网申,或者自己不是committee,或者说录取后欢迎加入。这种基本上是客套话,说明学生的背景和套磁内容并没有打动教授,也说明申请的学校可能不是很匹配。这种是没有用的,只是在老师面前刷了一下脸熟,如果后期申请档案确实在pool里面,那可能会比没有联系的学生多一点印象;如果档案没有在pool里面,那也没有人能帮助到录取,跟凭实力硬搏差不多。